一组统计数字触目惊心:2016年中国风电发电量为2410亿千瓦,仅占全部发电量的4%,全年弃风电量高达497亿千瓦时。
275W的单晶和275W的多晶转换效率确实是一样的,理论发电量也是一样的。同时,考虑到很多一线企业的出口量都很大。
630并网项目预计都应在2017年1季度完成采购。首先,来看初始理论发电量。在实际使用中,还是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组件类型。因此,在国内政策的推动下,如果不受产能限制,国内2017年上半年的单晶硅组件有可能达到50%的市场份额。光伏們曾报道了最近的一次大型组件招标的开标情况,即《中国电建、葛洲坝2017年组件集采投标价格》。
大约有30多人选择了单晶的效率更高,发电量更大;2个人选择多晶效率高;仅有4人选择了两个一样高,理论发电量相同。其次,再来看投资水平。(二)完善预测预警体制机制,保障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电力平稳运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外部环境条件和内部动因变化,交织叠加、相互作用,给电力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性,需要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为原则,抓住重点和难点,提前预警、合理引导、及时行动,确保电力平稳运行。
夏季持续大范围高温天气、2015年同期基数偏低、实体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趋好迹象是三季度增速明显提高的主要原因。建议坚持在保证行业企业运行在合理区间和健康发展的大前提下,推进行业改革和产业调控,有序放开市场交易电量,避免各类不利因素叠加造成的风险快速聚集,引发企业大面积经营亏损。分区域看,华北区域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华东、华中、南方区域供需总体宽松,东北和西北区域电力供应能力过剩。截至2016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16.5亿千瓦,同比增长8.2%,其中非化石能源6.0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并网太阳能发电量6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0%。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11.2%,持续保持较高增速,显示服务业消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突出。
三是完善政策工具包,及时出台措施。一方面,通过加快抽水蓄能电站、调峰气电建设,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等措施,提高系统调峰能力。建议健全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和指标体系,及时发布预警级别等相关信息,有效引导行业投资方向,科学指导企业投资行为,推动布局优化,提高发展效益,化解风险,保障发展。除高耗能行业外,其它大部分制造业保持一定增长水平,其中装备制造、新兴技术及大众消费品业增长势头较好,反映出当前制造业中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效果继续显现。
加快解决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历史欠账问题,扩大补贴资金来源渠道,简化可再生能源补贴申报、拨付流程,确保可再生能源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定价机制及相关政策。(二)新增装机容量继续略超1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占比进一步提高预计全年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1.1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6000万千瓦左右。二是水电投资连续四年下降,设备利用小时保持较高水平。一是提高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确保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落地。
五是东、中部地区用电增速领先并呈前低后高走势。坚持政府主导,国家在产业政策制定、规划编制、电价政策及财政补贴等多方面积极推进电能替代,促进低碳清洁发展,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同时促进电力企业增供扩销,缓解电力供需矛盾。
在实体经济运行显现出稳中趋好迹象、夏季高温天气、上年同期低基数等因素影响下,三、四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长较快。(三)应对安全运行新问题,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在电力需求持续下降情况下,发电机组低位运行,火电机组深度调峰、频繁启停,甚至核电机组参与调峰,机组运行工况发生很大变化,给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带来严峻考验,亟需采取措施应对。
在制造业行业中,用电负增长的黑色金属冶炼行业,以及低速增长的化工、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排在制造业用电增速倒数后三位,建材行业排在倒数第六位。设备利用小时7042小时、同比下降361小时,已连续3年下降,其中,辽宁核电设备利用小时为4982小时,主要是因东北地区电力过剩、加之近两年多台核电机组陆续投产,导致部分核电机组降负荷运行甚至停机备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基层调研、一线指导,及时掌握和分析电力规划落实和运行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国全口径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长6.2%,受来水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全年水电生产呈现前高后低的特征。建议将煤电环保电价补贴调整为价外补贴,在市场竞争电价之外按照度电标准给予补贴,保障参与市场竞争的发电量也可以得到应有的环保补贴收入。全年用电量同比增长10.8%,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受气温因素拉动较大,其中,三季度增速为18.4%,创10年来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季度增速新高。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净增水电装机1259万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电站366万千瓦。
全文如下:2016-2017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16年,全国用电形势呈现增速同比提高、动力持续转换、消费结构继续调整的特征。2016年底,全国全口径水电装机3.3亿千瓦、同比增长3.9%。
第二产业中的四大高耗能行业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拉动为零,当前,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主要动力从前些年的传统高耗能行业,持续向服务业、生活用电、新兴技术行业及大众消费品业转换。2016年,全国净增发电装机容量1.2亿千瓦、比上年减少2186万千瓦,其中净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7200万千瓦、接近上年水平,而煤电净增规模同比减少1154万千瓦,电力行业控制投资节奏、优化投资结构的效果开始显现。
二是进一步完善煤电环保补贴机制,及时足额发放可再生能源补贴。电力供应主要特点有:一是火电净增装机容量比上年明显减少,设备利用小时创1964年以来年度新低。年底全国并网风电装机1.5亿千瓦、同比增长13.2%,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9.0%。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5.9%、5.4%、3.7%和2.7%,东、中部地区用电形势相对较好,是全国用电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风电投资下降25.3%,首次出现下降,下降的地区为西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分别下降49.7%和46.8%,而东、中部地区同比分别增长35.1%和13.1%,东、中部地区风电投资比重比上年大幅提高22.0个百分点。规划落实期间,各种影响因素复杂多变。
(二)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电力供应能力总体富余2016年,全国主要电力企业合计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3%。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现有跨省区输电通道。
推进可再生能源与火电发电权交易置换,以及可再生能源替代燃煤自备电厂发电,积极推广电采暖等多种形式的电能替代,促进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一是统筹协调电力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等多重改革与行业发展,完善相关调控政策。
净增火电装机5338万千瓦、同比减少1983万千瓦,其中煤电净增4753万千瓦、同比减少1154万千瓦,煤电投资下降和净增规模减少反映国家出台的促进煤电有序发展系列政策措施效果明显。二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及时开展规划滚动修订。(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电力企业经营负担和风险当前,电力市场需求增长放缓、交易价格不断下降、燃料成本大幅上涨、产能过剩风险加剧、节能减排改造任务繁重,多重矛盾交织叠加,企业经营面临严峻压力和困境,亟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企业发展良好氛围。一是转变新能源发电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
全国电力供应能力总体富余、部分地区相对过剩。年底全国核电装机3364万千瓦、同比增长23.8%,发电量同比增长24.4%。
三是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国家有关部门对地方规划工作的指导监督。从电力消费结构看,2016年,一、二、三产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分别为1.8%、71.1%、13.4%和13.6%。
二、2017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预测(一)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低于2016年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服务业和居民用电发展趋势、电能替代、房地产及汽车行业政策调整、2016年夏季高温天气等因素,在常年气温水平情况下,预计2017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左右。四是提高有关政策的严肃性、协调性和稳定性。